您的位置:首页  ->  交管新闻
如何破解停车难 政协委员支实招
日期:2019-11-21 09:13 浏览次数: 来源:温州都市报 字号:[ ]

近日,市政协开展提案办理“回头看”工作督查活动,重点对缓解停车难的相关提案的办理和落实情况进行现场察看,并举行座谈会,邀请多位市政协委员和有关职能部门面对面“谈问题、找办法”。《委员观察》栏目记者全程记录此次督查活动。

走访督查

今年相关提案部门均已办理完成

今年,市政协委员提交了多件有关缓解停车难问题的提案,所有提案已于上月底之前由有关部门和单位办理完成并答复。

从提案办理情况来看,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如市住建局结合地块与开发项目增设停车场,加快落实中心城区规划明确的公共停车场建设任务,鼓励停车供需矛盾突出区域内的现有公共停车场因地制宜进行立体化、机械化扩容改造;市公安交警部门对市区停车资源严重不足的老旧小区周边道路实行夜间7时至次日早晨7时允许靠边规范停车,深化交通微循环挖掘停车潜力,强化“僵尸车”整治工作。

办理情况落实得如何?当天,该督查组一行先后察看了市实验小学周边道路停车位整治情况、雁湖住宅区错时停车运行管理情况、市民中心停车场管理使用情况,以及市司法局停车场错时停车运行管理情况。

市交管局通过重构交通组织,盘活停车泊位,成功破解实验小学周边道路“堵局”,放学时段交通秩序明显好转,停车难、行车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雁湖住宅区通过实行小区错时停车,引导外来车辆白天停在小区内,盘活空置资源,缓解小区周边公共停车位紧张问题。

市民中心地下停车场分两层,共有停车位883个。据介绍,目前每天有3000多辆车辆免费停放该停车场,得到了办事市民普遍称赞。

市司法局目前对外开放21个内部停车位,主要提供给蒋家桥社区申请使用泊位的车主用于夜间停车,并签订相关协议,建立入场车辆及车主信息资料库。运行一年多,该做法虽然得到市民欢迎,但也出现停车位严重不足、安保任务加重和部分车主不服从管理等新难题。

部门做法

发现问题,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现场查看后,市政协还组织相关专家、部门和市政协委员举行座谈会。会上,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汇报了今年提案办理“回头看”工作及缓解停车难相关提案办理落实情况、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下一步工作打算。

市公安局党委委员、交管局局长徐志宏说,针对城市停车泊位被占用的问题,在调查中发现确实存在,主要是由于“僵尸车”长期停放,沿街商铺擅自占用,非机动车乱停放等原因导致。随着《小区内僵尸车分工协作处置规范》等制度的出台,该项工作正在持续推进中。

交通秩序管理方面,我市公安交警部门通过解决勤务管理效能、交通中梗阻、机动车乱停占道、机动车动态违法、斑马线通行、文明出行意识等问题,取得显著成效。在全国百座主要城市城市交通健康指数排名中,温州从2014年的倒数第八上升至目前的正向第八。

市住建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李海洲说,在缓解停车难方面,该局大力推进市区停车设施建设。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新增停车位55578个,其中建成公共停车位7973个。实施旧住宅小区停车位改造,截至去年底市区共完成八仙楼社区等153个社区、旧小区微循环和停车位改造工作,新增规范泊位13006个。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停车场建设。

针对过程中出现的停车场库规范落地实施难、政策部门协调难、资金落实保障难等问题,市住建部门将谋划打造温州市智慧停车生态云平台,继续加强差别化停车收费等措施,完善落实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公共停车场建设的资金补助政策。

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志旭表示,目前市区机动车保有量约78.3万辆,但截至去年底,市区停车泊位仅42.9万个,缺口达54.8%。另外,泊位资源权属单位较多,包括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交警、各区政府、住建局等,停车资源分散,主管部门多,管理标准差距较大。

王志旭认为,应尽快提高停车泊位供给、加快智能化停车平台建设,进一步整合全市停车资源,缓解市区停车难问题。

委员声音

市政协常委、温州科盛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建国:

建立交通停车设施专管机构,制定解决停车难长效机制

多年来,我一直关注温州交通状况,写了7个有关缓解停车难的提案。

在去年提交的有关于缓解市区停车难问题的提案中,我提出,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地下停车场,利用小区白天和夜里,单位夜间、非工作日等时间的停车泊位向社会开放。同时,在小区内实行微循环,理清交通脉络。

针对老旧住宅小区、商业区及其周边一带,应尽量开放地下停车场,并根据实际条件建设一批停车场。对于新建住宅区,应在规划之初就科学预算周边停车泊位需求,建设停车泊位。

鼓励个人或单位投资新建停车场。特别是对于一些娱乐、酒店场所等新项目的审批,有关部门也要适当考虑周边一带的停车泊位需求,通过新项目承包的方式填补停车位缺口,当然财政资金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适当补助。

对于公共停车位,应实行差别化收费,按照不同地段、不同时间收取;对于道路两侧的停车泊位,在依靠交警等部门的同时,还可以发动社区协助工作,做到车辆停放有序有规。

我建议,应建立一个负责交通停车设施的专门管理机构,负责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全市停车难方面的工作,配备城市规划、交通等方面的专家针对停车难进行工作分析,制定解决停车难的长效机制。

市政协委员、市中心医院副院长沈洁:

按照地区人口密度,在拆迁地块单独新建停车场

过去病人抱怨最多的是看病难问题,等待时间很长。如今病人说得最多的是进院难,在医院门口等候半小时成了常态。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一个病人在医院门口进不了医院,难免会有抱怨。以市中心医院为例,医院处于老城区,在建设时并没有考虑停车问题,所以其停车难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我了解过,在美国,医院是不建停车场的,而是由政府统一在医院附近建设停车场,供医务人员、病人、市民停车。在院内,只建有特殊汽车通道,供残疾病人使用。如此,可以有效提高公共停车场的使用效率,减少建设成本。

相反,国内大多数医院将停车场建在院内,人流和车流混杂,对病人来说存在安全隐患。同样在政府机关里,也是人车混杂,也是不安全的。而且这些场所并不是公共交通环境,没有交警执勤疏导。

我建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按照地区人口密度,在拆迁地块单独新建停车场。在有效利用现有停车场方面,我们看到市司法局等已经实行了错时开放,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建议成立统一机构管理,对车位使用者有所限制,如需要一定的社会信用,并签订责任书。

其实,市人社局就位于市司法局附近,如果在设计之初能够把两个单位的停车场整合在一起,作为公共停车场,使用的效率和管理就能大大提高。建议政府在今后设计上要考虑这一点。

市政协委员、市人力资源培训学校副校长陈朝晖:

从“全面开放、科技支撑、停车收费、诚信保障”着手缓解

缓解停车难,需要从“全面开放、科技支撑、停车收费、诚信保障”等四个方面着手。首先,所有的机关事业单位都应开放内部停车场,以此作为常态,不开放的应是例外。这样可以将夜间空置的公共资源利用起来,当然开放需要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进行。同时,鼓励企业单位开放停车场。要整合现有资源,鼓励科技创新,主要是通过信息化管理,建立智慧停车平台,降低管理成本。

在停车收费上,建议实行同城同地段收费。对于单位内部停车,可以适当收取一定的费用,厘清管理职责。政府在出台相关停车政策时,各个权属部门和单位不应“闭门造车”,而应当充分调研供需矛盾,保证政策的统一性。

鼓励部门单位错时开放以诚信保障为前提,有足够的措施保障单位权益不受损害,正常工作不受影响。应采取登记制度,对申请使用的车主签订承诺书,对违约车主采取惩罚措施,如第一次发现收费价格加倍,第二次发现则一个月不得进入停车,第三次违约,记入不诚信档案,实行更多的限制措施。

市政协委员、温州东瓯大酒店副总经理刘润平:

建立信息化归口管理平台或网络版智慧停车诱导系统

从职能部门的报告来看,市区新增停车位不少,但对于78.3万辆的车辆保有量来说,缺口仍很大。况且,目前市区还是存在不少沿街商铺使用石墩等物品私自侵占停车位的现象,也包括“僵尸车”问题,更加剧了市区停车难问题。

在督查活动中,我看到雁湖社区打造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其实这就是一个停车诱导系统,引导车辆白天进入小区内停车。类似的停车诱导系统在市区也有见到,但像这样将停车诱导系统“上网”,方便市民使用手机实时查询空余的停车泊位,还不多见。而雁湖社区打造的这个“简易版”的停车诱导系统,还仅限于这一个小区。如果市区每个小区都“各自为政”,不仅会造成“平台壁垒”,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我认为,应当全市一盘棋考虑,建立一套信息化的归口管理平台,或是网络版的智慧停车诱导系统。车主无论开车到哪里,在手机里打开这样一个APP,就可以找到附近仍有空位的停车场,既省时省力,又可以帮助交管部门管理,避免交通拥堵。

除了将全市所有的对外开放停车场纳入其中之外,该手机APP还可以实时更新提醒新建的停车场位置,有需要的驾车市民都可以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