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题为《温州三十三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报道,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温州的启示》,这是“温州模式”首次见诸媒体。
“温州模式”,是温州改革探索的伟大结晶,从某种程度上说烛照着中国思想解放的进程,映射着中国改革的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曾说,“我对温州有一个很大的希望,希望温州把这部创新史继续写下去,探索新的规律,创造新的业绩,总结新的经验,为全省带好头,也为全国作示范。”
今天,温州日报特别推出《潮起瓯江竞奔流——再看温州模式》大型系列报道,用温州当下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实践,作答“温州模式的创新与发展”这一时代命题,全方位多视角展现温州模式的坚持与创新,为新常态下推动温州赶超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凝聚更多的正能量。敬请读者垂注!
追寻“温州模式”的精神脉络
■温州日报评论员
30年前,“摸着石头过河”的温州已经商潮涌动。但这股商潮,仿佛是地下的暗流不事张扬,人们看不清温州的情绪,也看不清温州的更迭与自我调整,究竟在改变着什么?
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之后的第7个年头,温州“勇者无畏”的先行性探索,最终还是引发了外界的关注: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第一次提出了以富民为本的“温州模式”。这个模式在认同一个区域所有努力的同时,也在启迪着一个更大疆域市场经济的方向。
在“姓社姓资”争论不休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回避“温州模式”最初的概念化存在,虽然这是一个带有突破性的归总,但它传递给外界的形态却显得杂乱无章。很少有人知道,温州这个偏居一隅、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的城市,如何可以与如火如荼发展中的苏南模式比肩?又如何能与具有显性优势的珠江三角洲模式分庭?
可事实上,“温州模式”却有它坚实的基础,有着它无法被替代的优势。这个基础,是民间自觉构筑的“小商品,大市场”的成型,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铺陈;它的优势,是“温州人”这个群体在市场经济发轫初期的“无孔不入”,是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无为”者的角色,善用民间自发的改革力量去把持温州的方向。
“温州模式”造就了曾经的温州,也在作用于各地。一时间,盛誉不绝于耳,“朝觐”接踵而至。但近年来,“温州模式”衰落论、过时论以及“还能走多远”、“有没有生命力”的质疑,此起彼伏,从未间断。
在“温州模式”为经济界广泛认同时,温州没有自诩;当这种模式为外界诟病时,温州依旧选择自己的方向极少争论。因为温州知道,任何模式都不可能一成不变,当模式对应于一个特定的时代,就注定要烙下这个时代的印记,并随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但我们需要看到的是,一种模式有它的精神实质和人文内涵,只有续接模式断层、修复模式缺陷和提炼模式精神,这个模式的生命力,才会变得顽强并和着时代的节拍“活得更好”。
走过30年后的今天,我们回顾“温州模式”不难看到,“温州模式”的本质是民本经济、精髓是市场经济、基石是实体经济、政府治理是有限有为有效。这些本质、精髓、基石以及政府治理,都脱离不了“改革”这个根本,都逾越不过“精神”这条主线。我们缔造“温州模式”的原动力,就来自于自下而上的投石问路,和以“温州精神”、“温州人精神”为主导的改革创新。这是温州过去取得重要成果的根本经验,也是温州未来全面发展需要坚持的基本方向。
走过30年后的今天,我们需要客观看待各界对于“温州模式”存有的非议,应当看到当前温州亟待破解的问题。但温州不能失掉对于这个模式的方向认同,不敝帚自珍更不能妄自菲薄。而是以一种理性去辨析这个模式的普世价值,以一个“以变应变”的过程,给“温州模式”注入精神基因。
30年的几度沉浮,事实证明了“温州模式”没有消亡。但在30年后的今天,我们需要追寻它的精神脉络,并将这种精神扩充到不同领域,以此助力温州站上一个全新的起点!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温州探索
——周瑞金谈“温州模式”的形成发展
“温州模式”一词首次见诸《解放日报》头版。
周瑞金近照。 (徐豪 摄)
每当论及“温州模式”时,不能不提周瑞金。正是这个以笔名“皇甫平”家喻户晓的温州人,在温州发展的关键时刻,付以极大的理论勇气,促成“温州模式”叫响四海。
昨天,我们采访了周瑞金,聆听这位曾经担任上海《解放日报》党委书记、副总编辑,《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的老前辈,如何为“温州模式”再次发声。
时隔30年,回忆当年排版的那个场景,周瑞金仍“印象很深”。因为那时,民营个私经济在很多地方还是“禁区”。时任《解放日报》总编助理的他,在确定版面安排时,基于报社内部的统一意见,拍板让“温州模式”上了次日的头版头条。
周瑞金说,长期以来对故乡的关注让他知道,当时,温州虽是隅居浙南的一个小城,一股蛰伏在民间的力量却正喷涌出创业创新的强大活力。
“乡村家庭工业蓬勃发展,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全民皆商,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种种束缚被挣脱了,民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力量源泉。同时,温州人抓住市场需求,以其为经济发展的导向,发展各种专业市场。”在周瑞金看来,“民众”和“市场”这两点就是“温州模式”在当时的重要意义。这种模式实际上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80年代的初级版。
“‘温州模式’与当时依托大城市、发展乡镇工业、政企合一的‘苏南模式’有明显不同,它更适合广大像温州这样的地区,也更具有生命力。换句话说,‘温州模式’更有‘中国价值’。这也得到了经济学家们的充分肯定。”周瑞金说。
他认为,这种“中国价值”在于以市场为主导,政府放开支持,让老百姓放开手脚去发展。其中,政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时的温州政府不仅没有束缚老百姓发展经济,还为老百姓创业积极地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市场条件。尤其在90年代,温州政府大量投入交通建设,还建了很多发电站,创造土地条件,推动搞股份合作制……这些,都为推动“温州模式”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初级版进一步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尽管后来也曾走过弯路,一些温商转向炒房、挖煤、搞地下融资,但总的来讲,‘温州模式’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点坚持下来了,这是不容易的。”对“温州模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同声音,周瑞金如是说。
“所以现在重提‘温州模式’很有必要。”周瑞金说。他认为,推动“温州模式”走出新路,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升级版”,使之适应“四个全面”的需要,是当前温州的一个艰难任务。
这条新路怎么走?他说,首先要坚持“温州模式”的本质不变,相信广大民众的创业力量,动员大家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条路,这是温州模式的“魂”。同时,要以市场为导线,找到真正符合市场需要的产业,使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贯穿温州的改革发展。
在这个前提下,周瑞金建议,温州一方面要继续抓好“温商回归”工程,把在全国、世界各地的好产业、资金引回温州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另一面,要引进对温州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人才,指导温州发展。
“温州还要注意利用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先行优势,积极主动改革探索。也要抓住‘互联网+’的机遇,发扬创业创新精神,寻找创造空间。”周瑞金说,“这也是提升‘温州模式’的重要环节。我认为温州可以做到。”(记者 姜巽林 王丹容)
最大的力量在于精神
——张也平30年后再谈“温州模式”
张也平接受温州日报记者采访。(丹容 摄)
张也平不曾想到过,他的一篇报道会让温州人惦念了30年。
1985年5月12日,正是在他和同事桑晋泉的笔下,“温州模式”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媒体上。
再提当年他所采访的温州人、温州事,82岁高龄的张也平老人用了三个字形容:闯“禁区”。
1985年4月中旬,时任《解放日报》国内新闻部主任的张也平,带着记者桑晋泉来到温州,想要报道温州对外开放的面貌。
从瑞安塘下到苍南宜山再到乐清柳市,千家万户投入商品生产的那股热情、农村中那种蓬蓬勃勃的市场经济的活力,令他们十分震惊。
“温州人所做的一切,在当时无一不是闯入‘禁区’。”在上海解放日报大厦附近的咖啡馆,张老向我们娓娓道来,“ 我们决定也闯一闯‘禁区’,把它报道出来。”
彼时,温州个私经济的发展,还处在姓“资”姓“社”的争论中。
“当时有个别经济学家提出‘温州模式’,但大多数干部和专家都对‘模式’一词持保留态度。一旦我们的报道处理不好,就会引起争论。”张也平回忆说,《解放日报》最终绕开“地雷”,在新闻导语的最后和评论的第一段里,加了一句“被一些经济学家称为‘温州模式’”的话。
进入1985年下半年,多位中央领导专程到温州考察,诸多专家学者陆续来温州调研,外地干部纷至沓来。“温州模式”,引起全国瞩目。
“‘温州模式’的出现,在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史上,可以说是破天荒的。它孕育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营经济的最早胚胎,走出了一条城乡经济、治穷致富的新路子。这个模式的形成,《解放日报》尽管在言路上开了先河,但绝不是某个人的功劳,而是归集了温州人的胆略和智慧。”采访中,张老反复强调。
“经过30年的实践,温州模式并未‘过时’,而是在不断探索中发展。”张也平认为,“温州模式”从初级到高级,从“草根”到“树林”,逐步推广到江浙、到华东、到全国,成为一种颇具活力的经济模式。温州人沿着这条路子,不仅走向全国,而且跨出国门,成为我国经济大军中的一支劲旅。
从有着“浙商教父”之称的鲁冠球聊到互联网“大咖”马云,在张也平看来,今天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从某种角度来说都得益于“温州模式”的发轫。
“祝贺‘温州模式’发扬光大!”他笑着对温州来的晚辈说。
五月的黄浦江春潮涌动,一如30年前的瓯江潮涌。张也平清晰地记得,穿过时光的那股力量,那是他当年在温州感受到的温州人民和温州干部身上的两种精神。
一种是勇于闯荡的精神。他说,这是温州人民的一种特有素质。当年的温州人发扬“走千山万水、吃千辛万苦、想千方百计、说千言万语”的吃苦耐劳精神,创造了“温州模式”。
一种是敢于探索的精神。他认为,这是温州干部的一种特有素质。当年他们敢于冲破一些传统理论、旧有体制和具体政策的束缚,探索出了一条发展城乡经济的路子。
在这位老报人看来,今天,温州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温商回归”、加快围垦造地以及扩大对外开放等种种举措,无一不是温州干部群众为突破困难、加快发展而进行的创新探索,是当年的温州人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他祝愿,温州道路越走越宽,温州的未来更加灿烂。
采访临近结束,我们问:“您于30年前执笔《温州的启示》,1986年再访温州又写了《温州的探索》,如果现在继续写第三篇报道,您会写什么?”
张也平思考片刻,忽然眼睛一亮:“对了,就是《温州的精神》!”
“‘温州模式’最大的力量在于精神。温州人的精神最难能可贵,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老人这样说道。 (记者 姜巽林 王丹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