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新在接受澎湃新闻“温州模式30年”专题报道的记者专访时说:
做“闯、民、创、商、放”五字文章
“温州模式”探索成果和经验值得发扬光大
昨天,澎湃新闻推出对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一新的专访报道。这是澎湃新闻 “温州模式30年”专题报道的“收篇专访” 。
“温州前30年的成功,得益于改革,得益于因改革而生的‘温州模式’。”5月6日陈一新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说:“我们要坚定对‘温州模式’的自信,珍惜、擦亮‘温州模式’这块金字招牌,使它继续成为引领未来改革的一面旗帜。”他表示,“温州过去是中国改革先行区,现在是中国改革的试验田,未来要做中国改革的模范生。”
“温州模式”并没有过时 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陈一新回答“在新一轮改革中,温州为什么提出坚持和发展‘温州模式’”问题时说:“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改革探索的伟大结晶就是‘温州模式’。‘温州模式’是改革开放政策与温州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温州的创新实践。我们认为,‘温州模式’就是以民本经济为本质、以市场经济为精髓、以实体经济为基石、以有限有为有效为政府治理内核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他说,“温州模式”的核心内涵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温州模式”并没有过时,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坚持和发展“温州模式”完全符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完全符合温州全面深化改革的前进方向。
遇到的困难越大 “温州模式”往往提升得越高
在回答关于“外界对‘温州模式’争议”的问题时,陈一新说,“温州模式”发展虽然经历了不同阶段,具体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但其核心内涵却一脉相承;虽然曾饱受争议、多次陷入困境,但都一次次突围成功,而且遇到的困难越大,往往提升得越高。只要我们纠正发展中的偏差,在坚持中完善、在创新中提升,“温州模式”完全能够大放异彩,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的典型样本。
“温州模式”是历史的但又是现实的
在谈及“温州模式”的探索和经验时,陈一新用“五个字”概括:
一是做“闯”字文章。“温州模式”就是在冲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冲破姓“资”姓“社”争论的实践中顽强成长起来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敢闯敢试,这是温州赢得先发性发展优势的关键。
二是做“民”字文章。温州人是温州改革的主体,是温州发展的主力。“温州模式”的最大成功,就在于激发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把温州人自身变成了资源。
三是做“创”字文章。“温州模式”的成功,既植根于大众创业,也植根于万众创新,充分调动温州人的创业创新热情,使温州发展拥有最深厚的动力源泉。
四是做“商”字文章。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是“温州模式”诞生的关键。不搞市场经济,就没有民营经济。正是温州率先发展市场经济,使人们看到了市场的力量,看到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五是做“放”字文章。“温州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与政府放手发展、规范引导密不可分。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社会“自治之手”的协调配合,是民营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他说,“温州模式”是历史的,但又是现实的。“温州模式”所凝结的探索成果和经验值得发扬光大。
“人”是温州赶超发展的底气所在、自信所在、力量所在
陈一新在接受专访时说, 温州正面临着“标兵渐远、追兵渐超”的巨大压力。同时,温州具有再次赶超发展的巨大潜能和独特优势,这就是温州人创业创新精神和温州人资源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巨大的物质财富。这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是温州赶超发展的底气所在、自信所在、力量所在。
“温州模式”是孕育温商的沃土,温商是“温州模式”的精华。240多万在外温商拥有丰富的资本源、技术源、信息源和人才源,是温州赶超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温州再创辉煌的不竭动力。所以,我们将“温商回归”定为温州赶超发展的“一号工程”,启动实施了“温商回归三年超三千亿”计划。现在,温商回归如火如荼。2013年全市温商回归到位资金410亿元,总量超过前5年总和;2014年到位内资969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多。
“温州模式”30周年
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题为《温州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长篇报道,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温州的启示》。这是“温州模式”首次见诸媒体,被公认为是“温州模式”横空出世的标志。
自此,“温州模式”不仅成为打开温州这个创造了无数改革奇迹的“潘多拉盒”的“钥匙”,更是解读与剖析以发展市场经济为价值取向、以全民富裕为最终诉求的中国改革的最典型样本。
澎湃新闻专访陈一新报道全文请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