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题四:突破“三大要素”瓶颈制约
——针对要素瓶颈制约非常明显,积极找优势、转劣势、挖潜力,着力强化三大要素支撑
驰骋在赶超发展的征途上,近两年我市大刀阔斧破解土地、资本、人才等要素制约,为今后可持续发展摆脱了桎梏,强化了保障——
破解土地要素制约,目前全市在建围垦面积达18.3万亩,近两年的围垦面积,相当于新中国成立以后50年、新世纪以来13年的围垦面积;同时,获批全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近中期可争取20多万亩用地指标。
破解资本要素制约,2013年全市温商回归到位资金410亿元,总量超过前5年总和;2014年到位内资969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多。
破解人才要素制约,去年我市申报“国千”人才60名、入选“省千”人才21名,为历年最多;引进中科院生材所、激光与光电产业联合研究院、系统流程装备研究院、北航温州研究院、中津先进科技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研究团队。
这些努力与成绩的背后,是温州对摆脱要素瓶颈的强烈愿望。
温州要素制约突出是不争的事实:全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3亩,而且农保率近90%;温州人近10年在外投资近1万亿元,而温州本地投资却很不足,反差鲜明;温州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数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六成。
近几年,温州发展遇到最为困难的时期,对加快转型发展显得更为迫切。可是,当我们捋起袖子,迈开步子,准备大干一场时,这些长久的要素制约,犹如一条条枷锁,让发展处处受限。
市委市政府深刻地认识到,温州城市的发展问题,归根结底是要素资源的保障问题。站在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温州必须直面束缚的枷锁,铆足干劲冲破桎梏!
为此,两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找优势、转劣势、挖潜力,把破除要素制约作为增强赶超发展后劲的重要举措来抓,着力强化三大要素支撑。
强化土地保障——我市一方面把围垦造地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性、根本性的工程,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全力加快瓯飞工程等围垦工程步伐,着力推进“三年实施20万亩围垦工程”。另一方面,我市大力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加快旧村、旧居、旧厂房“三旧”用地以及夹心地、边角地等的再开发利用。
强化资金保障——市委市政府把温商作为温州发展的最大资本、第一资源,把“温商回归”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大力推进“温商回归”,深入实施“温商回归三年超三千亿”计划,组织异地温州商会分批组团回乡投资活动,实施“百名领头雁工程”。招商专员制度的实施、“温商回归”投诉中心的设立……一系列举措,无不是为了壮大“归雁经济”,让资本引进来、落下去、结出果。
强化人才保障——我市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成立招才局,设立引才顾问和引才大使,出台在全省含金量最高的招才引智“十条新政”,深入实施“国千”“省千”人才计划,努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市委党校教授朱康对认为,要素制约的破除,将为温州发展解除手脚的束缚;要素流通渠道的畅通,将为温州破除现实瓶颈和矛盾。
如今,瓯飞工程万亩沧海变桑田,再造一个“海上温州”渐成现实,为发展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空港新区、温州浙南沿海先进装备产业集聚区等产业新平台安家落户。时尚产业、通用航空、现代都市农业、汽车制造、激光与光电等优势产业在此落地生根。
回归发展成了在外温商越来越响的声音。万余名温商来我市实地考察、项目对接洽谈,掀起了一波波温商回归高潮。仅去年温商“领头雁”回归,就累计签约项目85个、总投资923亿元,其中已履约项目45个、总投资552亿元。前两年省外温州商会23批组团回乡签约三年投资总额3250亿元。
招才引智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城市留人环境大幅改善,人才带人才、人才带项目、项目留人才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在人才工作的助推下,我市科技进步综合评价从2012年全省末位跃升到2014年的第四位,并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如果说土地、资本、人才三大要素曾经是温州城市发展的“硬伤”,那么,现在它们正逐渐演变为温州发展的新优势。向着“空间阔地、资本洼地、人才高地”目标奋进的温州,正为新常态下赶超发展蓄积强劲的核心驱动力。
破题典型
招才引智:国际精英接“绣球”
今年6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王玉田,携项目来温创业。
7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Walker教授领衔科研团队,来温签订项目合作框架协议。
同样在7月,美国杰克逊实验室理事会常务副主席、首席运营官查尔斯·休伊特,今年第二次来温,就共建杰克逊中国中心实验室事宜,与温州医科大学、中科院温州生材所磋商。
……
近期,发达国家的精英人才频频来温,让曾经“招不来人才”的温州格外惊喜。
2012年,市政府研究室公布的《高度重视温籍大学生“不回温”现象》调研报告说,近年来温籍大学生每年有近1.5万人外出创业,就业外流率36%左右。接受调查的1047名“不回温”大学生中,硕士以上学历占29.4%,重点院校本科毕业的占21.9%,高学历、高层次的精英一族占了半数。
然而,温州的赶超发展恰恰最需要人才要素的支撑。为破解引才之困,这两年市委市政府加大人才工作力度,把高端人才集聚摆到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进一步优化引才、留才、富才的环境,努力打造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今年3月18日,市招才局挂牌成立。市委市政府创新建立引才顾问、引才大使制度,聘请8位两院院士、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首批引才顾问,聘请12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商会协会等组织的知名人士担任首批引才大使。
紧接着,5月份我市正式发布《关于实施“人才新政十条”推进领军型人才团队建设的意见》。新政涵盖了加大对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的奖励资助力度、健全市场化引才育才机制、强化人才创业融资扶持、优化人才生活服务保障等十项内容。多项政策支持力度都是全省第一,资金奖励中最高的达1亿元,被喻为温州近年来最具分量的“招贤礼包”。
“温州的人才新政,给了我们非常多的利好,对人才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市的国家“万人计划”人才李校堃如是评价。就连本月来温参加“2015浙江·台湾合作周”活动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商务部原部长陈德铭也表示,温州的人才引进政策让他感到耳目一新:“如果我再年轻20岁,一定会到这儿来发展”。
在政策引才的同时,近两年我市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加快培育提升“五一○产业”,为人才来温提供了施展拳脚的广阔舞台。正在我市创业的海外激光光电研究专家余勤跃和扈金富坦言,他们就是冲着我市打造激光和光电产业集群而来温发展的。
正是我市积极构筑人才政策高地、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城市,才形成了高端人才热衷来温的“反常”现象。数据统计显示,去年我市申报“国千”人才60名、入选“省千”人才21名,为历年最多。
百姓感受
王振宇(牛津大学计算机博士、市引才大使):温州有良好产业的土壤,还有好的人才政策浇灌,科研事业就会在温州扎根发芽了,人才就自然会扎根下来。并且,会逐步产生扩散效应,最终形成人才的集聚,带来新兴的技术和产业。
缪可正(职工):制约城市发展的要素的有效破解,折射出温州发展大环境正在产生巨大改变,综合实力的指数比以前提升了,有利于温州在今后的发展中呈现出新的竞争优势。
许全(企业主):这两年围垦区域上建了不少产业园区,帮助一些小微企业解决了厂房难题。人才引进必然会带动科研创新,可以帮助温州企业提升产品科技附加值,让经营效益更好。这些都能让本地企业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