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市政府信息
市人大常委会发布有关审议意见
日期:2015-09-14 05:21 浏览次数: 来源:温州日报 字号:[ ]

温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温州市201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2015年8月31日温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十九次主任会议通过)

  温州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政府关于2015年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下半年政府工作的报告以及201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上半年,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按照“稳中求进,克难奋进”的要求,围绕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着力抓改革、促转型、优环境、惠民生,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但是,我市中小企业仍然不景气,金融风险后续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外贸出口形势十分严峻,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效益有待优化提高,社会民生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发展仍然面临较大困难。为此,提出如下审议意见:

  一、优化投资结构,注重投资效益。提高民间投资占比,谋划一批适合民间资本投资的领域和项目,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民生和社会需求旺盛的领域。积极推进和落实已入选2015年PPP项目推介本的36个项目,做出样板向全市推广。突出抓好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业性投资项目落实,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开发区的提升发展,加快推进省、市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合理布局、严格控制城市综合体项目。要注重政府性投资的公益性和可持续性,认真做好项目的绩效评估。在建工程项目要按期建成投用,发挥效益,新的政府性投资项目要量力而行。各级政府和功能区要按照国务院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要求,加大监管力度,做好政府性债务测算分析,确保风险可控。

  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大力实施“机器换人”,抓好智能制造示范。加强“小升规”培育,确保“升规”质量。小微园建设要突出需求导向、招商先行、强化配套,确保企业尽快入园生产。精准开展企业服务,加强企业管理方面的培训,为企业规范提升和对接资本市场提供帮助。提升发展传统产业,支持支柱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向高端制造业发展,强化产业链规划、整合,利用企业兼并重组和定向扶持等手段,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和产业链延伸。引导传统行业的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在细分市场中寻出路谋发展。尽快启动政府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强化对新兴产业和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培育扶持。全面落实各项助企优惠政策,努力培育税源。

  三、积极培育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明确重点培育产业导向,协调银企对接,引导银行信贷资金精准投放。提速不良贷款和风险企业处置,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在处置工作中取得的先进经验(如瑞安市出台司法拍卖相关配套政策、龙湾区建立联查联控机制等),加快温州资产管理公司组建和开业运营,提高收购银行业不良资产能力。加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企业信息统一查询平台,尽早完成信息互联互通,夯实社会信息基础,大力提倡和发展信用贷款。加强金融债权司法保护,防止和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切实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对已出台的企业应急帮扶政策措施进行一次“回头看”,全面梳理分类,及时作出调整。

  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事业建设,着力改善环境和民生。继续深化“五单一网”改革,推进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民政、民办教育、社会资本办医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优质教育、健康医疗等领域。推动民营企业与境外知名企业开展合资合作,加快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争取综合保税区和国家跨境贸易电商服务试点城市早日获批。全力推动海峡两岸(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有效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和城中村改造,抓好废气治理和治土试点,改善环境质量。加快国际空港等重大交通枢纽工程建设,切实推进龙丽温高速公路等重点干线交通项目建设。着力办好“十大民生实事”,加快教育、卫生、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深入实施交通治堵工程。

  五、认真抓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在做好“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评估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围绕“十三五”规划编制,突出对重大问题、重点区块、重大项目和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方面的思考和研究。及时做好“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工业发展、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的前期研究和编制工作。规划编制要根据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从注重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更加注重城市环境的改善,同时要注重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市区环境功能区划等的衔接,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温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2015年上半年全市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2015年8月31日温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十九次主任会议通过)

  温州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政府关于2015年上半年全市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上半年,我市各级政府和财政税务等部门按照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决议的要求,依法组织收入,科学安排支出,积极发挥财税职能,推进市级财政专项资金清理整合,强化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大力支持经济发展,较好完成了年度阶段性目标任务。但同时,财政收入增长缓慢,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部分预算年初未细化,预算管理有待规范;省、市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绩效有待提高;政府性债务增长较快。为此,提出如下审议意见:

  一、大力扶持实体经济发展。要充分认识当前困难的经济和税收形势,合理确定税收任务,避免收过头税。认真落实上级政府及财税部门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扶持企业发展。进一步调整优化涉企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和方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

  二、不断优化财政收支结构。要做好长期应对增收困难局面的准备,及时调整或削减使用绩效较差的项目经费,减少“三公”支出,切实降低行政成本,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要想方设法加大民生投入,为办好民生实事提供财力保障。

  三、不断完善部门预算管理。严格控制部门预算的追加,市委政研室等十个重点部门预算追加(不含政策性增资因素)若超过年初预算的10%,财政部门要编制部门预算调整方案,提请10月份常委会会议审查批准。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要及时做好十个重点审查部门的项目经费绩效评价和决算审计工作,并作为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部门决算的依据。加强对第四季度部门预算执行的监督检查,防止突击花钱现象。督促各预算单位加快省拨资金的使用,做好省拨资金、专项资金结余的清理工作。

  四、做好2016年预算的编制工作。严格按照新预算法的要求,完善预算内容和编制格式,做好2016年预算的编制工作。深入研究,进一步规范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与部门预算、财政专项资金预算、政府投资预算等配套预算的关系,把全部政府性资金纳入人大审查监督范围。推进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纳入部门预算工作,提早编制预算,提高预算安排合理性。

  五、加强政府性债务管控。对政府性债务进行总量控制,规范举债行为,加强中长期财政资金平衡测算分析,完善风险评估,切实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强化对政府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严格控制新上项目,确保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对PPP项目要加强财务分析论证,严格把关,防止一哄而上。

温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粮食安全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2015年8月31日温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十九次主任会议通过)

  温州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我市粮食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近年来,市政府通过加大本地粮食生产扶持力度,积极发展省外基地,强化产销合作,发展现代物流,加强粮食储备和应急能力建设,初步构建起我市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但仍存在粮食生产能力不稳,应急供应能力弱,粮食储备能力不足等问题,粮食安全工作隐患不少。为此,提出如下审议意见:

  一、切实加强耕地保护,稳定粮食种植面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步推进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尤其是占水补水、占优补优工作。科学规划、建设巩固好作为粮食生产主要区域的粮食功能区。注重提升中低产田、山上新垦造耕地和海涂围垦耕地质量。正确引导休闲观光农业发展,选址尽量利用山边地、普通耕地。研究出台有效措施强化对闲置宜耕种土地的管理,制止常年和季节性抛荒,有计划地组织对山区野猪的季节性捕杀活动,防止因此造成的耕地抛荒问题。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景观优化、生态良好、产出安全。

  二、完善生产配套服务,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烘干设施、粮食和农资、大型农机具临时存放场所及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等配套用地需求。进一步落实农田水利建设,加强水利设施维护,特别是山区小农田水利。鼓励土地规模流转,提高粮食生产规模效益。继续推进农业生产的适度规模化、机械化和现代化,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大科技服务力度,扶持科技示范户,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推广经济作物和水稻的水旱轮作、循环农业等技术,推广山区旱粮生产,大胆实验海水稻、盐碱地麦子等新品种,进行改良驯化。调整改进对粮油生产的扶持政策,完善政策性粮食保险,建立巨灾风险基金。

  三、推进主食产业化,提升粮食供应能力。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稳固省内外粮食产销关系,建立稳定的粮源。抓好本地订单粮食,及时兑现惠农助农政策。加大激励和服务力度,扶持粮油经营、加工、物流、仓储等骨干企业发展壮大。扶持龙头企业与粮农形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发展粮食加工和主食深加工,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粮食全产业链模式。加强温州粮食中心市场招商力度,加快重点县(市、区)的粮食市场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粮食市场网络体系。进一步推动粮食交易市场及相关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与发展,拓宽粮食交易辐射区域。规范市场经营行为,改善市场经营环境。引导、鼓励粮食经营者积极组织和引进省内外大宗粮食进场交易。建立稳定可靠的粮食安全应急网络体系,及时调整完善应急监测点、供应点布局,提升应急加工和应急运输能力。

  四、理顺储备管理体制,增强粮食储备能力。按照有利于加强储备粮管理和粮食市场调控、责权一致的原则,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粮食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同级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主体地位。加快市级5万吨浅圆仓项目、市第二中心粮库12-13万吨仓容建设,推进各县(市、区)收储库建设进度,力争2016-2017年建成与储备规模相适应的储备粮库。抓紧启动编制本区域老旧仓房维修改造规划,完善储备布局,及时修复,提升本地存粮能力。保障重点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发展省外粮食收储加基地。结合新增储备任务,引导企业在主产区开展社会存储,引导粮食主产区企业入驻温州建立粮食仓储加工基地,鼓励粮食经营大户提高库存保有量和省外采购量,继续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做好储备粮轮换工作,减轻对市场粮价的冲击。

  请市政府按照监督法的有关规定,认真落实以上审议意见,并将审议意见落实情况于2016年4月底前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