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日前报道的“温州体育中心门口车辆老排队怎么破?”一事,引发广泛关注。昨天,本报《代表在线》栏目邀请市人大代表、市公安局交管局相关负责人和温州体育中心相关负责人探讨如何破解温州体育中心门口“停车难”“老排队”难题。
计划通过价格杠杆增加车辆流动性
针对读者反映的“为什么温州体育中心停车改造后,反而更难停车了”等问题,温州体育中心副主任何立说,出现这种情况有多种因素,一是车位周转率不高,停放最长的车辆停了345天,还有28辆车停放了54天。“周转率低了后,外面的车辆就进不来了。我们又无权强制拖离。”二是周边道路改造导致临时性的交通管制。三是附近老旧小区较多,均没有配备停车场,体育中心停车收费低,每月150元,市民更愿意停在体育中心,而温州体育中心才780个车位,供不应求。
何立说:“我们进行了停车系统的升级,引进智能收费系统,加快了车辆流动性;也提升了精细化管理方式,安排工作人员在场内场外引导管理;此外,在岗亭上设置显示器显示车位情况。”
有市民建议将显示器内容放大或设置在醒目位置。对此,何立说:“接下来我们也准备这么做,显示车位已满或交通管制等信息,加快数据化管控,已纳入了明年计划。此外,我们也在加强内部人员管理,考虑通过价格杠杆,采用阶梯计费方式 ,加快盘活停车资源。”
人大代表建议实行阶梯式收费标准
“就市区而言,机动车近100万辆,而停车位仅50万左右。我们说十个缸九个盖可以勉强盖盖,现在十个缸五个盖,是很头痛的事。”市人大代表白洪鲍说,温州体育中心停车难、老排队问题,不只是交警部门和体育中心两家单位的问题。最终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多部门联动,增加市区停车位,特别是解决老旧小区的停车问题。
此外,白洪鲍认为体育中心一天只收5元停车费,这也造成了很多车辆滞留在停车场。他建议,实行阶梯式收费标准,基本价还是5元,但是第二天、第三天……位子不变,仍停留的车辆要收取更高额的费用,这样可以增加流动性。
对此,市人大代表、城建环保委委员王楚楚表示支持,“体育中心的问题,根本上来说是停车位供需失衡的问题。建议温州体育中心联合住建部门进行论证,考虑建立体车库。”
交警部门提出解决方案“三部曲”
对此,市公安局交管局二大队副大队长吴文清提出了解决方案三部曲。
一是实行阶梯收费,发挥价格杠杆作用,提高停车资源配置效率,解决周转率低下问题。
二是出入口道闸撤销或内退至相当距离位置,解决在民航路上排队问题。“按照目前的道路规范要求,原则上停车场的道闸不设置在主干道路上,温州体育中心设有大型的购物超市、体育场所,把道闸设置在主干道路上必然会导致排队。”
三是在第二个条件满足后,交警部门联合温州体育中心实施道路严管严罚,解决出入口秩序混乱问题。
后续报道:鹿城区蒲鞋市街道创新社会治理模式——老旧小区自我“造血” 停车差异化管理收费
继市区学院西路医院周边道路综合环境整治第一次联合行动后,蒲鞋市街道今天启动蒲鞋市新村交通微循环改造,并计划对小区停车进行差异化有序管理收费,通过实现小区自我“造血”,达到提升环境、优化功能的目的。
蒲鞋市新村建于上世纪80年代,是人口密集、道路狭窄的一个开放式老旧住宅小区。据了解,小区内部原本没有规划停车位,常出现车辆见缝插针,随意乱停放现象。同时,由于小区附近汇集了多家医院,日门诊量约有2万人次,庞大的就医人群也带来了巨大的停车需求。在“一位难寻”的情况下,蒲鞋市新村小区内小部分住户受利益驱使,在自家楼下空地非法设置活动桩和石墩,将公共空间占为己有,利用群众看病急切心理,对外招揽车辆进行非法收费,导致原本就狭窄的小区内部拥堵不堪,给居民生活和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
上个月以来,鹿城公安分局、鹿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二大队、鹿城区蒲鞋市街道办事处四部门组织力量,开展学院西路医院周边秩序综合整治行动,并将蒲鞋市新村停车乱收费和交通微循环整治作为行动的内容之一。
据蒲鞋市街道有关负责人介绍,针对此次交通微循环整治,街道专门聘请了温州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蒲鞋市新村交通微循环进行专业设计,制定交通改善方案及收费标准,并安排工作人员上门入户征集小区居民的意见。在对方案进行充分认证,并征得小区广大居民同意后,11月20日组织人员进场施工,施工内容包括设置进出道闸、道路行车引导指示标志并合理施划车位。后续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后,内部道路将全部实行车辆“微循环”,并对临时车辆进行有序收费,使该老旧小区实现自我“造血”。蒲鞋市街道还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模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并在辖内启动全域旅游,全面提升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