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交管新闻
温州郭公山社区交警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日期:2019-12-24 09:38 浏览次数: 来源:人民公安报交通周刊 字号:[ ]

去年以来,浙江省温州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上级公安机关提升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总体部署,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在鹿城区松台街道郭公山社区试点建设社区交警,以“最短服务半径、最大服务空间、最强服务配置”,打造“服务贴心、群众满意”的示范社区,推动公安交通管理基础工作向“专业化、社会化、精细化”转型升级。

沉入社区,改革引领基层建设

温州交管局一大队位于鹿城区,辖区老旧社区多,路网结构复杂,通行条件较差。随着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支小路交通管理压力越来越大。作为交通管理主体的一大队,50岁以上民警占队伍总数的20%。新形势下,辖区交通管理工作面临队伍老龄化、路面管理精细化两大考验,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有效的载体成为打造公安交管新模式亟须破解的难题。

警力效能最大化。社区交警的建立,将具备丰富工作经验和群众基础的老民警下沉到社区,实现人岗相适应,发挥了老民警的经验优势,从高强度的路面交通违法查处转变到以设施建设、基层服务、宣传教育为主的交管服务,提升了民警主动性、获得感。同时,借力基层组织,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激发集体智慧和创新行为,实现交警队伍、社区基层共建共促,为基层治理提供良好保障。

交通管理精细化。郭公山社区总体呈现人口密集、单位集中、机动车数量和停车泊位数量不匹配等特点,车位缺口近1000个,交通供需矛盾突出。社区交警的入驻,以其承担的12项交管职能,高效服务群众、加强信息掌控、化解社会矛盾、夯实基层基础,破解以往基层基础工作做不到位问题,实现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有效转变,促进基层治理创新,提升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融入群众,机制推动社区治理

根据郭公山社区的道路交通实际情况,温州交管局一大队结合基层治理和“最多跑一次”工作部署展开细致研究,创新思路、打破常规,布局社区交管服务、安全防控体系,初步形成了“一岗、两级、多元”的网格化管理模式。

“一岗”即社区交警专职岗。社区交警身兼交通违法处理、车驾管服务、微循环建设、交通事故处理、投诉建议受理、交通安全宣传、交通安全志愿活动指导、公共关系建设、社情民意收集、基础数据调查、隐患点排查、交通设施巡护12项工作,在中午、晚上、周末开展错时服务,以教会群众网上处理为目标,实现今后一次不用跑,最大限度方便办事群众。

“两极”即纵向实行大队、中队、社区交警层级捆绑,横向与街道、社区紧密联系,形成两极纽带。社区交警位于“两极”交汇点,既是社区交管工作的执行者、反馈者,又是社情民意的搜集者、协调者。通过“两极”联系与考核推动,激发社区民警的工作热情,使社区交警成为公安交管着力点、群众工作落脚点。

“多元”即充分发动社区网格员、交通志愿者、驻社区单位企业等力量参与社区交通治理,共建共享文明交通环境,践行“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群众路线。组建社区交通巡逻队,开展社区夜间巡逻、隐患排查、事故防范、信息采集等,筑牢社区交通安全第一道防线;与社区多家单位党组织共建平台,强化各单位行业内部源头管理,多维度形成工作合力。今年以来,社区及周边道路交通事故警情同比下降26.1%,拥堵警情同比下降33.3%。辖区中队今年交通事故亡人数同比下降66.67%,共治工作成效明显。

深入民心,成效促进和谐共建

郭公山社区交警入驻7个社区居民微信群,面对面听取社区居民诉求,心贴心开展零距离服务,实打实解决百姓难题,从而赢得民心,密切警民关系。在社区内,居民自愿推选产生35名交通巡逻志愿者和54名交通联络员,主动负责网格单元的交通管理、安全宣传、信息收集、纠纷调处等事项,逐步由被动式管理向主动式治理转变,形成基层治理新格局、新态势。

在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和交通精细化管理的背景下,社区交警通过访民情、听民意,结合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将各类交管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以最高效、最直观、最便捷的方式与社区单位和群众建立良性互动,达到服务贴心、百姓满意、关系提升、形象树立的效果。“枫桥经验”作为基层治理的“金字招牌”,将在新时代越擦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