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和我市公安交警等多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发起汽车“静音行动”的联合倡议,呼吁广大驾驶员,不鸣笛、多礼让,让城市道路更加安全、顺畅。随后,本报就“乱鸣笛”开展网络问卷调查,短短一天时间,共收回1220份有效问卷,网友们纷纷提出殷切期望:不仅要整治机动车“乱鸣笛”,也要增加非机动车“乱鸣笛”的管理;希望相关部门加大处罚机动车插队加塞、转弯加速等不文明现象。
如何更好地解决我市“乱鸣笛”违法现象?本期民生圆桌会请来市公安交警部门、市文明办、市政协常委、市民监督团、网友代表等,为该现象如何有效管理“寻觅良方”。
开展整治,提高驾驶员意识
陈秀忠(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近年来,随着我市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交通拥堵状况日益严重,导致违法鸣喇叭现象频繁发生。作为管理部门,近年来我们也做了诸多尝试,如设置违法鸣笛抓拍曝光系统,在市区施划24小时“禁鸣区”等,情况虽有好转,但一些驾驶员在遇上行人或其他车辆,还是不由得会按喇叭进行催促。
近日,我们对“乱鸣笛”现象进行了专项研究部署,并将于近期开展集中整治。此次整治行动将把在市区范围内乱鸣笛、上下班高峰期鸣笛催车、鸣笛催人等交通违法行为作为整治重点。希望通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实现城市噪声污染明显减少、城市交通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工作目标。
此外,我认为“司机乱鸣笛违法”也应“广而告之”。一方面,我们将联合相关部门单位,让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带头文明出行,同时联合媒体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让每一位司机知晓“乱鸣笛违法”,从而避免因“不知法”而“乱鸣笛”。另一方面,也希望广大驾驶员养成文明开车的习惯,除了自觉遵守不酒驾醉驾、不闯红灯、不超速、不超载、不抢道等交规外,还应自觉做到“不乱鸣笛”,这也是对其他车辆司机和行人的一种尊重。
养成文明意识,群众参与治理
钟沛康(市文明办副主任):
“不乱鸣笛”事关文明素养,也关乎市民文明好习惯的养成。
其实,“禁鸣令”在国内很多城市都有,其出发点主要是希望减少噪音、增进文明。
机动车鸣笛应该遵循遇到紧急情况、确有需要时才鸣。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一些机动车驾驶人并未养成这种意识和习惯,导致乱鸣笛现象屡见不鲜。这种“不文明”的驾驶行为不仅会造成噪音扰民,还容易刺激其他驾驶人的情绪,诱发路怒。此外,还有可能导致周围人群受到惊吓,进而引发意外事件。
如何更好地解决“乱鸣笛”现象?我认为,养成市民的文明出行意识、让群众参与治理是关键的一环。在开展相关宣传活动的同时,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推动市民积极建言献策,参与社会监督,共建共治共享“安全畅通文明”的城市交通。
温州是一个包容的城市,也是一个快节奏的城市,市民出行要积极培养宽容平和的心态。
长效管理,多运用“黑科技”
欧阳后增(市政协常委、市交管局特约监督员):
“鸣笛”噪音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休息。我认为,交警部门应该加强对“乱鸣笛”行为的执法监督管理;驾驶员也应当养成文明驾驶的好习惯。建议开展长效管理机制,如杭州交管部门曾针对“乱鸣笛”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整治行动,温州也可以动起来,开展至少为期3个月的专项行动。
据了解,海口、南昌等城市,交警使用便携式鸣笛抓拍仪对车辆行驶中产生的其他噪声精准识别并过滤,可以解决乱鸣笛的取证难题;杭州市启用“声呐电子”系统,为交管部门查处违法鸣笛等行为提供有力支撑;西安交警采用机动车鸣笛可视化检测系统对市区禁鸣区域管理。这些系统不仅可以精确定位检测区域内产生噪声的机动车,还可以同步联动警示屏对鸣笛车辆予以警示。希望我市也能早日装备上这些“黑科技”,以解决乱鸣笛的取证难题。
摒弃陋习,提高文明素养
王美凤(市民监督团代表):
前不久,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法院就一起在禁鸣区乱鸣笛致老人受惊倒地而亡的案件作出判决,认定被告三方保险公司、驾驶员、村建中心共计赔偿15余万元,其余部分由原告自行承担。乱鸣笛不仅属于交通违法行为,一旦诱发意外,还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这起案例,为那些开车时乱鸣笛的驾驶人敲响了警钟。
我认为,要管理好“乱鸣笛”现象,需要大家一起摒弃交通陋习,养成文明好习惯。就如温州的“礼让斑马线”。司机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则竖起大拇指给予“回报”。看似是司机开车的“小细节”,折射的却是城市文明的“大事情”。
采取有效措施,还静于民
苏子聪(网友代表):
有数据显示,噪音量在50分贝以下时,人们会感觉到非常舒适;当噪音在50至90分贝时,会使人变得焦虑,产生难过心理;而当噪音超过90分贝时,就会使耳朵发痒、产生疼痛感。
常见的家用车喇叭的分贝数大约为80至110分贝,货车的汽笛分贝数则大大超过110分贝。这些噪音不仅会对健康带来不利影响,也会干扰正常工作和学习。
眼下在一些大中城市已经明确把“禁鸣喇叭”列入违法之列,不但要罚款,还要扣分。我市虽有“24小时禁鸣区”,但似乎处罚措施并不太理想。在此,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以还城市、市民一片“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