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市政府信息
市人大常委会2020年亮点工作回眸
日期:2021-02-01 09:38 浏览次数: 来源:温州日报 字号:[ ]

一年又一年,葳蕤芳华,硕果盈枝。

过去的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考验之下,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履职、务求实效,充分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为我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翻开这份富有新意、充满履职自信的高分答卷——

一年来,共召开常委会会议9次,审议法规4部,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31个,开展5部法律法规执行情况检查,作出重大事项决议决定9个,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125人次,顺利完成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组组民生数据、一桩桩民生实事、一份份民生责任,温州市人大承载着全市人民的殷殷期盼,书写了一部不负重托扬鞭疾、继往开来新征程的耀眼篇章!

政治引领明方向

深学笃行践初心

“赞成42票,反对0票,弃权0票。”在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现场,《关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建设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的决议》获满票表决通过。这是市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及时把党委的决策主张转化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一年来,常委会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人大依法履职的各方面、全过程,在践行建设“重要窗口”新使命中展现新作为。

理论武装走深走实。集中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专题培训班……常委会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常学常新、常思常明。坚持每次常委会党组会议前专题学习政治理论,全年召开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会22次。

政治责任扛在肩上。常委会坚持重大事项向市委请示报告制度,坚持党管干部与人大依法任免有机结合,落实任前法律知识考试、任职表态发言等制度,并监督推动“一府一委两院”及有关部门落实宪法宣誓制度,增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

与时俱进彰显担当。常委会持续深化部门预算分项审查,完善全方位、全过程闭环式监督链条;创新开展项目化清单式监督,完善审议意见形成、交办、监督机制,推进问题有效整改落实。常委会在立法、监督、代表工作中亮点频出,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市生动实践。

打造过硬干部队伍。常委会主动适应“重要窗口”对人大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以政治机关、模范机关建设为引领,持续提升全市人大工作效能。深化推进街道人大工作和建设,探索走出一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温州路径。

服务大局扛使命

依法履职有作为

去年2月9日上午9点,市人大机关常委会会议厅里,气氛庄重肃穆。大屏上显示“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会议将审议表决《温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依法全力做好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定(草案)》。

这是常委会在疫情防控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特殊的会议。随着《决定》的出台,温州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筑起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非常时期,常委会第一时间向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发出倡议书,全市各级人大也积极响应,联防联控,纷纷投入这场没硝烟的特殊战斗之中,共同汇聚起疫情防控的强大正能量。

当各地陆续响起春耕备耕、企业复工、人员回流的节拍,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再次扛起战疫情、促发展的特殊使命,深入开展“三强两促”“三服务”等活动,为我市打赢“两战”贡献人大力量。

真情为民,不止在危难关头,更贵在细水长流。

着眼“十四五”发展蓝图,常委会广泛倾听人大代表和基层群众的声音,研究提出210条意见建议,让“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更加科学合理。与此同时,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推动“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聚焦实体经济转型发展,常委会上下联动开展数字经济引领实体经济发展情况监督,围绕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企业上市工作、特色小镇建设等工作进行调研,以人大监督之力推动破解突出问题,助力更多国内外优质科创资源汇聚温州。

聚力公共财政建设,常委会强化财政预算监督,对 78个市级部门的预算草案进行审查,调整优化项目277个,涉及金额8.07亿元,让人民的“钱袋子”在阳光下运行。

广纳民意立良法

善治善行见实效

架木为拱、跨溪成虹,承载着岁月沧桑的泰顺廊桥也有了法治保护。去年12月,《温州市泰顺廊桥保护条例》获市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成为温州取得地方立法权后首部涉及历史文化领域的立法项目,也是全国首个廊桥保护专项立法。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把时针拨回到7月30日,那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温州市地方立法迎来五周年。从零到有、从有到优,温州立法工作在奋楫前行中递交了“五年十法”的高分成绩,尤其在过去一年里,常委会量质并重、立行并举,匠心打造多部法规——

审议通过《温州市荣誉市民条例》,进一步擦亮“世界温州人”金名片;

审议《温州市家政服务条例(草案)》,创新提出家政服务质量评价制度和行业扶持措施;

审议通过《温州市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将温州独特气候资源优势转化为区域竞争优势……一部部法规有效夯实依法治市的“底子”,助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温州。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在立法“后半篇”文章中,常委会亮出“法律巡视”利剑,力求靶向准、见实效。从开展动物防疫、野生动物保护“两法两条例两决定”执法检查,到做好《浙江省华侨权益保护条例》执法检查,再到首次对《温州市物业管理条例》《温州市电梯安全条例》两部市地方性法规进行执法检查,常委会以一篇篇高质量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让法规在实施中绽放鲜活生命力。

为守护好公平正义这道防线,常委会常态化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监督,持续跟踪监督行政诉讼应诉等工作,推动市政府持之以恒抓好法治建设。对市法院个人债务集中清理试点工作进行调研监督,为我国个人破产立法提供创新思路和实践经验。听取市检察院关于法律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作出《关于加强检察公益诉讼工作的决定》,推动构建良性互动的法律监督工作格局。

心系人民知冷暖

一枝一叶总关情

去年11月,一场关于“市区水环境治理”的满意度测评在市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上首次亮相。十大项目清单摆上了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会议桌,以测评的方式加强人大监督实效,做好“水”文章。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一年来,常委会心系人民,把群众所想所盼放到心坎上,督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年度答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助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常委会跟踪监督“两带”建设、农村综合改革、乡村振兴要素保障等,推动打造美丽乡村。针对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常委会上下联动开展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专项监督,首次以网络直播方式进行专题询问,吸引10万人次在线观看。

紧盯民生事业发展,常委会主动回应老百姓老有所养的期盼,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将专题询问与调查研究相结合,持续开展跟踪监督。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监督中,常委会立足人大职能,督促市政府加强统筹协调,巩固改造成效,让老旧小区“靓”起来。

围绕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最多跑一地”无疑是一个鲜明注脚。省市县三级人大联动、7个调研组分赴各地、各级人大代表广泛参与……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最多跑一地”专项监督在瓯越大地留下了深刻的履职印记,全面助力温州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

瞄准民生实事项目,一份成绩单足见拳拳为民情——十大民生实事项目34项指标已经全面完成,经满意度测评结果均为满意。“明眸皓齿”工程成为全国样板,乡镇(街道)公办幼儿园实现全覆盖,新建和改造提升农村公路等11项指标超额完成50%以上。数据背后,是常委会紧盯项目落地见效,优化监督方案,持续推行“四个一”监督模式,让“民生”二字成色更足。

服务保障有温度

代表履职有分量

“三年来,我领衔提出议案、建议共16项,其中议案3件,建议13件。”

“我非常关注贫困山区和海岛的教育问题,提出过关于要求加大山区海岛学校扶持力度的建议。”

……

在市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上,17名省人大代表以口头和书面形式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履职情况。这是本届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首次组织省人大代表述职。

一年来,常委会不断丰富代表闭会期间活动,组织他们深入企业工厂、社区乡村、田间地头等地,对科创平台建设、精准扶贫等中心工作进行视察,引导代表积极建言献策。

看代表联络站规范化建设,常委会督促指导全市218个代表联络站健全完善运行机制,支持和指导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开展工作,塑造品牌亮点。

看代表议案建议办理,2020年代表提出的564件建议已全部办结,促成问题解决或基本解决的366件,占比70.8%,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

看代表与群众间的“连心桥”,“双联系”制度不断完善,列席代表座谈会走向常态化。据统计,去年全年共邀请全国、省、市代表150余人次列席常委会,参与人大立法工作、执法检查以及“一府两院”有关评比会、座谈会。

看代表履职服务保障,常委会高度重视代表培训,组织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培训代表255余人次,进一步提升代表履职能力。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高水平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的新起点上,全市各级人大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凝心聚力促发展,砥砺奋进谱新篇,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温州更加生动实践,为我市奋力续写好新时代温州创新史、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记者 叶凝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