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市政府信息
市人大常委会持续监督推进我市科创高地建设
日期:2021-09-30 16:12 浏览次数: 来源:温州日报 字号:[ ]

  日前,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专题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首位战略、打造区域科创高地情况的报告,并提出审议意见,为温州科技创新工作注入人大力量。

  这是市人大常委会久久为功,助力温州科创高地建设的缩影。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聚焦我市科技创新工作,依法监督、有效监督,以实实在在的监督实效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温州区域科创高地建设迈上新台阶。

  高标推进四大平台

  温州创新版图多点开花

  温州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华山一条路”,全面落实创新首位战略,系统构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瓯江实验室“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高峰凸显、高原崛起”的创新态势加快形成。

  强化顶层设计,制度化推进创新成果显现——围绕打造长三角地区和“粤闽浙”沿海城市群科创高地的目标定位,精心谋划科创高地“四梁八柱”,并不断完善专班运行机制,进一步推进工作落实。

  聚焦“塔尖重器”,高标准推进创新要素集聚——以自创区“八大攻坚”为例,目前累计引进共建高能级创新平台33个,招引落地大唐5G、天心天思等创新型重大科技项目120个,引育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652人,已汇聚全市近一半的科技企业、创新平台、科创要素。

  紧盯高端人才,加速度推进“百万人才聚温州”——面向“塔尖”,实施市重大人才工程,系统推进“瓯越鲲鹏”“全球精英引进计划”等六个计划;面向“塔基”,锚定全年“新增20万人才”目标,实施“十万大学生留温回温创业就业工程”“十万工匠培育工程”等。还成功举办两届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落地青科会“一器一园一城一中心一基金”,峰会签约成果落地率超90%。

  坚持科产融合,链条式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双迈进”行动,并围绕建链、强链、优链、补链,加快精准招商。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达56.1%、居全省第两;全市战新产业实现增加值206.84亿元,同比增长26.6%;五大传统制造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305.6亿元,同比增长33.9%。

  深化改革引领,多元化促进科创生态优化——统筹推进“1+5+N”科技重点改革项目,推动创新链、产业链、生态链融合发展,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市场。加速科技金融融合,完善科技惠企体系,让科技创新成为新温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引擎。

  持续监督补短板

  精准助力点燃科创引擎

  实施创新首位战略、打造区域科创高地是温州奋力“续写创新史、走好共富路”的重要支撑。本届市人大常委会持续监督推进我市科创工作,多措并举、精准发力,为我市加快形成“高峰凸显、高原崛起”创新发展态势作出人大贡献——

  2018年,常委会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组织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重点围绕法规贯彻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成效和扶持保障措施落实等提出意见建议,并结合“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调研审议,推动研发(R&D)经费投入不断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快建设。

  2019年,常委会把助推“两区”建设、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贯穿全年的重点监督议题,紧扣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的重点难点,开展调研审议,并召开专题询问会,推动相关举措落实到位。常委会还深化计划审查监督,强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一法一条例”执行情况跟踪监督,盯牢科技创新和研发(R&D)经费投入强度刚性要求,支持市政府加快推进科技企业培育和科创平台建设。

  2020年,常委会再次发力,将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工作列入年度监督工作计划,并跟踪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审议意见落实,支持市政府用好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等高端平台,推动更多国内外优质科创资源汇聚温州。

  2021年,常委会持续关注科创工作,对实施创新首位战略打造区域科创高地情况开展监督。常委会领导分组带队到各县(市、区)开展专题调研,深入了解创新首位战略实施情况。同时,组织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开展“助推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主题活动,为科创工作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次次走访、一场场活动,为推动温州打造区域科创高地凝聚起人大力量。“本届市人大常委会每年都把科技创新工作作为重要的监督议题,深入细致调研,紧盯科技创新的弱项和重点依法开展监督,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计划执行,用法治力量为我市区域科创高地建设保驾护航。”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负责人说。

  建言献策出实招

  凝聚创新发展人大之力

  在听取市政府专项工作报告后,市人大常委会的这份审议意见,在强化政府创新主导作用、统筹区域科创平台建设、激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营造科技人才创新氛围等四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温州绘制的这张区域科创高地布局图站位高、规划好、思路清,对今后产业升级、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市人大代表陈继权还注意到有待改善的地方,认为在政策机制方面,还需要提高精准度,加大“个性化政策”的研究力度,真正让政策转化为科创成果、经济效益。在人才引育方面,他希望温州打破瓶颈,培育更多阶梯式人才,增加优质资源供给,搭建凝聚人才的最强“磁力场”。

  “要建立系统化的科创平台保障体系,努力营造有利于科创平台建设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市人大代表应辉辉从平台保障角度支招,“平台提质增效,可通过优化科创平台的运营机制,打造创新创业政策平台和生态环境,提供创业孵化、投融资对接、培训辅导、管理咨询、法律援助等增值服务。鼓励各地及有关单位、社会机构等组织开展科创平台管理人员培训,帮助管理人员开拓视野、创新思路,提升科创平台建设质量和服务水平。”

  “在推进科创高地建设过程中,要立足优势产业,结合国家战略、区域条件和外部资源,挖掘培育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市人大代表王贤理建议,大力扶持本土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以更大力度实施高等教育强市战略,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集群需求有效对接,加大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市人大代表谢炳超聚焦“产学研一体化”,畅谈了自己的感想。他表示,温州已经落地一批国内名牌大学的研究院,要尽快让这些研究院与相关产业、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将科研机构融入企业之中,真正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新模式,让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发展。(记者 叶凝碧 缪眎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