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温州市工程车交通安全智控中心透露,今年以来市区渣土和泥浆运输车辆未发生致人死亡事故,而前两年同期渣土和泥浆运输车辆均发生4起致人死亡的事故。这样的转变,主要得益于我市于去年4月对重点车辆开启系统化精密智控新模式。
我市实行全闭环工程车数字智能化管理
曾几何时,渣土车、泥浆车、搅拌车等工程车交通事故频发,事故致人死亡率居高不降。来自市公安局交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市的8000余辆工程车共发生事故死亡人数88人,占到当年我市整体车辆事故死亡人数的1/6。
如何管理好工程车和降低工程车事故死亡率,成为我市相关部门一项重点工作。市公安局交管局相关人士表示,早在2018年我市就启动对工程车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改革,由行政管理转化为社会综合管理,并依托行业自律,促使工程车管理有序化。
然而,随着我市工程车辆数量和行驶里程的整体增加,工程车事故死亡人数下降并不明显,2020年我市工程车事故死亡人数仍高达83人。2020年全市工程车已增加到1.3万余辆,而行驶里程则以倍数增长。
就此,我市进一步深化对工程车的有序管理,着手建设温州市工程车交通安全智控中心,对重点车辆开启系统化精密智控管理。去年4月22日,温州市工程车交通安全智控中心正式运行,利用“一个智能限速设备、两个二维码”,通过人、车、企数据的采集、分析、研判、推送、赋分、排名、处罚、监管,形成全闭环的工程车数字智能化管理模式。
温州市工程车交通安全智控中心相关人士透露,该中心刚运行时,后台接收到有关工程车的预警信息日平均达2.2万条,不少是超速、闯黄灯等违规信息,但是随着智能化管理的深入,后台接到的预警信息也在逐日下降,目前每日接到预警信息100条左右,多数还是“红码”报警,包括驾驶员忘记学习而扫码开车出行或学习后忘记扫码就开车出行等。
市公安局交管局相关人士表示,在数字智能化管理模式下,工程车行驶速度得以智能限制,闯黄灯等违规行为也得到有效监管,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死亡的情况也就逐步下降。据温州市工程车交通安全智控中心统计,2021年我市工程车事故死亡人数为50人,同比下降了39.76%,相较2019年更是下降了43.18%。
这三大领域也将纳入系统化精密智控管理
目前,温州市工程车交通安全智控中心智能化监管的车辆已不局限于工程车辆,校车、半挂车、物流车辆等也于去年四季度相继纳入平台监管。
市公安局交管局相关人士坦言,目前我市的环卫、快递、外卖等三大领域的交通事故发生率也较高,致人死亡率也不低,我市也有计划将三大领域的车辆或人员进行数字智能化管理,目前相应程序已在开发中,预计会在今年五六月份展开试点工作。
温州市工程车交通安全智控中心相关人士透露,根据环卫、快递、外卖三大领域从业人员的特点,对他们的监管也会略不同于对工程车的监管,主要侧重于对三大领域从业人员的监管,比如快递和外卖人员要开始一天配送业务,要先学习相关交通安全知识,并通过相应测试后,方能使配备给每个人员的二维码变绿,然后才能开启进入配送平台接单配送。
市公安局交管局相关人士表示,目前每辆工程车的驾驶员要开始工作,就需在上午6时后学习相关交通安全知识,相应交通安全知识均是实例或新近发生的交通事故,并通过相应测试后,其配备的二维码才能由“红码”变“绿码”,然后扫码相应工程车配置的二维码才能进行驾驶,一旦驾驶员还是“红码”就去驾驶车辆,温州市工程车交通安全智控中心就会接收到驾驶员的违规预警信息。
温州市工程车交通安全智控中心表示,该中心会将收到的预警信息即时反馈给相应驾驶员和车辆所属企业,同时定期统计,根据预警信息多少对相应企业进行红、橙、黄、绿四色安全管控,被列入红、橙、黄三色的企业,交警、行业协会等部门会对企业进行重点监管,相应企业的车辆运营也会受到限制。正因此,企业均不希望自身成为红、橙、黄三色的企业,进而促使相应企业持续地开展有序的日常管理工作。
同时,我市对重点车辆系统化精密智控管理工作纳入到各县(市、区)的平安建设考核中,以督促各地政府对重点车辆的智控监管持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