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市政府信息
洞头青年安居政策诚邀英才登岛筑梦
日期:2025-05-03 11:50 浏览次数: 来源:温州日报 字号:[ ]

上午10点,洞头东沙不夜港的海风裹挟着咖啡香,23岁的陈靓在“乌桕树下”咖啡馆里忙碌着。面朝大海的吧台前,她一边研磨咖啡豆,一边望着渔港,“接下来我就要申请‘一间房’政策,省下的钱足够我报名咖啡师进阶课程。”在她身旁,几位年轻人正在海景共享工位对着海浪敲击键盘——这是洞头青年生活的日常图景,也是海岛向青春发出的诚挚邀约。

五四青年节前夕,洞头推出“我在海边有间房”青年安居政策,构建“一间房安放理想,一套房承载事业,一栋房成就未来”的全周期住房保障体系,为全国青年递上一把打开海岛生活的钥匙。

“我在海边有间房”

安居政策全周期托举青年梦想

走进北岙街道“文汇雅苑”的青年公寓样板间,全屋定制的柜子、一体式厨房、智能家电一应俱全,落地窗前还放置了观海躺椅沙发。公寓到海边只有一两公里,高层就能推窗见海。“我们走访了上海等地的青年公寓,最终决定以‘家居感’为核心设计理念,让青年有家的感觉。”洞头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首批有373套公寓即将迎接青年入住。

“面朝大海的免费住房,谁能不心动?”即将大学毕业的陈靓来自江苏,去年冬天,她追随爱情来到洞头,“我咨询过了,青年驿站申请下来就能直接拎包入住,现在租的公寓月租1800元,搬进去就能免半年租金,等到入住期满,还可以较低的折扣无缝衔接更高级别公寓,能省下不少钱。”

这份海岛青年安居礼包,精准回应外来青年“住房贵”“找房难”问题。房源库里,既有20平方米-30平方米的“青春胶囊”,也有70平方米以上的独栋石厝房,不同阶段的青年都能找到适配住房,每个细节里藏着海岛洞头满满的诚意——

针对求职青年推出“前3月免租+入职再免3月”的安居政策,为创业者定制“拎包入住+最长免租半年”的特别通道;F类人才以市场价30%入住公寓;给C类以上人才预留独栋石厝房;入住期满,可获升级保障。

“面朝大海灵感满满”

保姆式服务让海岛青年创业无忧

清晨,在东岙村“青村108大队”海创空间共享工位区,贵州姑娘王鹏艳正为“五一”上新的“海上阳台”项目撰写宣传方案。去年,通过洞头“创业青年7天免费食宿体验”政策与洞头结缘的她,如今已是温州摸个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编导。“推开窗就能看到沙滩海景,这样的工作场景让我每天都充满灵感。”

青年来到洞头,不仅能住得好,还能享受保姆式的青年人才服务政策。

去年10月,洞头创新推出“青年返乡入乡合作创业十二条”,以六大主题的海创空间为载体,推出共享工位500余个,并联动全区范围内的露营地、咖啡馆等资源,梳理出1000余个大自然共享工位,构建起“先体验后创业就业”的全链条服务模式。青年人才不仅可以享受7天免费食宿的“海岛初体验”,还能在共享工位感受创业氛围。

目前,洞头六大海创空间均交由本土创业者或强村公司运营,每个空间都具备不同的特色。其中,“青村108大队”由“摸个鱼”公司打造,上百个共享工位不仅成为短视频创作基地,更成为企业的人才储备库。藏族姑娘达娃卓玛也是通过7天体验期留下的员工,她说,“正式决定留下来后,洞头还给予实习补贴、入企就业海岛专属红包、大学生就业补贴,让人感到很暖心、很踏实。”

经过半年发展,六大海创空间创业生态蓬勃生长——鹿西海创空间发起“岛主”计划,与温州大学合作建立“当一周岛主”项目清单,推动大黄鱼、离岛游、海岛电商等产业发展;“青旅·流星雨”海创空间融合商务洽谈与艺术氛围,创业者既可对接项目,也能举办海边音乐沙龙……

截至目前,洞头全链条就业创业政策已吸引千余名青年创客扎根发展。

“青年与海岛共成长”

人才生态地图织就青年幸福图谱

日前,在洞头新成立的“青年上岛”服务中心,一场别开生面的青年人才恳谈会上演。现场,温大美院未来乡村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工作人员郑艳艳的发言引发共鸣,“建议整合高校资源,招募青年创业者及团队以驻岛形式开发文旅项目,海岛青年人多了,活力也就更足了!”

这场持续近3小时的恳谈会,聚焦洞头文旅主题,汇聚创业者、民宿主理人、高校代表,收集到了31条“青春提案”:有创业者期待非遗工坊与民宿深度联动,有人提议环海路要“透景见海”、提升景观,还有人呼吁设立“海岛AI创作联盟”。这些声音,都将汇入政策升级的清单。

“青年需要的不仅是政策,更是成长通道。”洞头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地依托“青年上岛”服务中心,搭建了上岛“有岗、有创、有技、有乐、有居”服务体系,提供创业办公、娱乐体验、政策咨询、社交活动等支持;联动全区资源推出“人才生态地图”,整合青年夜校、主题沙龙、海岛体验等活动,让青年在海岛幸福工作生活,与海岛共成长。

伴随着洞头青年上岛系列服务政策的发布,将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带着技能、创意和梦想跨海而来,为这座海上花园的共富篇章,写下更多青春的注脚。(记者 黄文盈 通讯员 王俊)